後生者

after the rain

2019.5

《 後生者/ after the rain 》 是一個由文本衍生出來的「互動式影像」(interactive video) 工作坊,文本來自於《暗流體:徐世琪的科幻創作實驗計劃》中,謝柏齊的短篇小說 〈疫區調查〉。

工作坊以文本共讀,與創作人對談作為「誘發」的因子,嘗試以〈疫區調查〉連結當下疫情的個人生活經驗,並且共同創作及研發一個影像與文本的編寫與閱讀的亙動機制/平台,邀請大眾一起記錄現在,連結歷史,想像未來 。因此,這是一個以疫症生還者的角度去探索一個社會縮影的亙動式影像實驗。

《後生者/ after the rain 》為天台塾《學學習:15個以藝術作為參與式學習的倡議》之一,由藝術家羅玉梅主持。

#影像 #文本 #因陀羅網 #因果 #亙動性 #非線性

對象:本計劃包括了5名程式編寫學生,現公開招募15歲或以上成員12名

⭕ 有意報名的朋友,你將會是這個工作坊的生產者 (contributor) 而不是接受者 (receiver)。本工作坊強調參與性丶主動性和自律性。每位工作坊成員都是創作者及知識生產者之一,這是一個朋輩共學的機會。

⭕ 歡迎來自不同的背景,各有不同的能力的人仕報名。例如:電腦遊戲丶音樂創作、繪畫丶文本創作等⋯⋯

❌ 不需要具有藝術創作經驗或曾修讀視覺藝術。

工作坊結構

第一節|自由時段|家中自修
閲讀《暗流體》選章,完成指定的自修練習

第二節|5月6日(三)8-10PM|Facebook live + google Meet
與創作人對談:嘉賓徐世琪 Angela Su、謝柏齊 Pak Chai

第三節|5月9日(六)2-4PM|Google Meet
教學「亙動性」和「非線性」
家課:長鏡頭拍攝練習

第四節|5月16日(六)2-4PM|Google Meet
短片賞析
教學「因陀羅網」和「因果論」
家課:書寫練習

第五節|5月23日(六)2-4PM|Google Meet
為第三、四節鏡頭與文字進行編輯,
編寫鏡頭之間的關係,探索可互動的形式

第六節|5月30日(六)2-4PM|Google Meet
音像、文本合成互動裝置

*完成所有課堂可獲證書*

費用:全免(參加者需繳付 HKD 100 購買《暗流體》一書,完成所有課堂後可獲退回全費)
網上報名:https://bit.ly/hhzworkshop9
第一輪報名截止日期:4月10日
第二輪報名截止日期:4月20日(如第一輪報名已滿額,將不會開放第二輪報名)

查詢:hhz@rooftopinstitute.org / 6348 5718

***

關於暗流體

「暗流體:徐世琪的科幻創作實驗計劃」於2015年發起,以科幻小說為方法,是一個關於香港未來想像的思考練習。這計劃邀請藝術文化工作者以及活躍於社會運動的人士共同參與一個寫作工作坊,探討科幻小說如何作為一個為弱勢充權的方法、在敵托邦世界裡的生存指南、組織及建立各種另類社會模式的藍本⋯⋯等等任何可能。

關於疫區調查

〈疫區調查〉的背景是2064年,寫深水埗因為一場大雨引發的疫症被孤立起來。起初是裡面的居民被困,對外交通遭封鎖-深水埗丶長沙灣丶太子和荔枝角地鐵站永久停用;通往疫區的主要道路也被封閉。外面世界的人對被封的地區既恐懼亦好奇,尤其是對疫症生還者變成15、16歲的孩童,肌膚容貎再生都趨之若鶩。叧一令人不解的後遺症是,水疫症產生了一批可籍水通靈的問米婆,可預知未夾。凡此種種都令區外居民,在疫症穩定下來後,對疫區產生好奇。反而是疫區的生還者此時築起城門,禁止外人進入。

關於藝術家

羅玉梅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碩士,是藝術家營運機構「天台塾」的創辦人之一。作品以影像、聲音及藝術裝置為主要媒介。常以田野調查和搜集為方法,介入城市空間及日常,捕捉歷史的物理痕跡、人的心理軌跡、時間的形跡與地緣政治的關係。她於2018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的藝術新秀獎(媒體藝術),以及第23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傑出作品獎(媒體藝術組)。